【光明专论】 作者: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办学之基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学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步拓展,但培养具有崇高道德水准和高素质的人才这一基本功能、中心任务始终没有变。《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离开立德树人,不能履行人才培养的任务,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就失去存在的最根本基础。 立德树人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它的物质条件何等优越、办学规模如何庞大,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所在国家、民族以及对全人类所作的贡献。中国现代史上有不少大学,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却因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而载入史册。例如在延安的“山沟沟”里创办的陕北公学等一批学校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因为它们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分子。1937年10月,毛泽东同志曾专门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短短几年时间,陕北公学培养的绝大部分学员成为革命、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各方面的骨干,其中更有不少学员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当前,高校要肩负起“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在“立德树人”上做大文章,真正既“立德”,又“树人”,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立德树人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当今时代,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战,一些高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等问题。立德树人就是聚焦学生这个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进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的重点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 “立德树人”体现了“立德”和“树人”的唯物辩证关系。“立德”强调的是道德养成,“树人”强调的是能力培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德育为先,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青年大学生应当是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但在现实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一些青年大学生理想彷徨、信仰迷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信心,失去了为梦想而奋斗的动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我们要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以中国梦激励青春梦,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责任为本,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开拓的品格是新时期对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优秀的青年人才要具有“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的情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感,更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社会担当。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将个人奋斗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能力为重,着眼人才的全面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大学生要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锤炼高尚品格,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当前,高校要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入手,一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弹钢琴”,系统地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辩证关系,独自面对现实和未来,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要培养学习能力,包括选择、汲取新知识,分析整理并融会贯通旧知识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三要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和精神力量,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完成岗位职责赋予的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四要培养管理和沟通能力,让青年学子具备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在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总之,我们要让青年大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为平台,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立德树人要做到学校、教师、社会“三协同”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立体化的长期任务。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引路人,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工作水平;社会是立德树人的软环境,要统筹协调、协同推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整合学校、教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始终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方向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指南针,办学方向走上大道坦途,才能培养出人才和精品;办学方向如果走上了歪路邪路,只能培养出废材和毒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去,将党在革命时期创办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旧式高等教育、创办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型正规大学,到逐步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优良经验和光荣传统发扬光大。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研究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主导观念、主体精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以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教书育人的总战略,以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规范治学理教的全过程,以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影响师生员工的言与行。 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礼记·文王世子》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导者,要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新时期新形势,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70、80后居多的青年教师和9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体现出新的特征,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完善师德建设制度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全社会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不仅是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需要承担的共同责任。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越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发凸显。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应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提供立德树人的基本资源,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所需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校园建设等硬环境建设。同时,要融合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合力,在全社会、全领域构建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另外,要弘扬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在变革的时代保持宁静的校园,维护大学的清醒和理性,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精神和原则,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时间、有能力、有条件关注自身、关注变革、关注世界,教学相长、携手进步,使高校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引领社会进步,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