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发表解读胡锦涛“七一”讲话精神特别报道《奋进为人民》 新华网北京8月15日电 15日出版的《瞭望》周刊发表解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特别报道《奋进为人民》。特别报道一组9篇文章,分别采访9位专家,深入解读了党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历史进程和“四个选择”的历史结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制度”的深刻内涵;党建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改革的新前景;“三个没有变”的国情现实;中国式民主的关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党的青年工作等。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把党的90周年历史归纳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最具说服力》一文中,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谢春涛指出,三件大事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三件大事”的推进和完成,则是“四个选择”的进程“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成就了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时,胡锦涛提醒全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光从历史上认同还不够,中国共产党要得到老百姓的进一步认同,还需依靠更多现实表现,展露更多出色的执政成就。也唯有如此,才能继续坚持“四个选择”。 《“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一文解读了建党90年来的三大成就,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李崇富认为,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和一个制度是一个整体。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求索,是制度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党的工作重点与指导思想的完整性的统一、社会实践的基础性与科学理论的导向性的统一、理论创新的时代性与原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的统一、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的统一。 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危险”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警醒中更好前行》一文中,中央党校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认为,在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种种风浪与惊险层出不穷、从未间断,在新的历史环境与条件下,胡锦涛以新的概括和表述语言,向党发出了警号,意义重大而深远。经过90年的磨炼,中国共产党既有强大的思想精神力量,又有强大的组织聚合力量,现在正在努力筑成强大的制度约束力量,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这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世界环境下应对考验的三个重要力量。 《群众利益始终最重要》一文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90年历程中完成和继续进行的三件大事,集中到一点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如此,无论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或是党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都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拥护和支持着中国共产党。新时期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思考谁是群众,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诉求,怎样倾听群众的呼声、怎样反映群众的诉求、怎样了解群众的心理和情绪等问题。 胡锦涛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在《中国改革的新前景》一文中,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向东认为,中国多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经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所谓攻坚克难,就是改革要打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不合时宜的既定利益格局,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他指出,要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新台阶,仍要依靠改革开放。这是中国深化改革所赖以为继且难能可贵的全民共识。作为人民政府,必须顺应民意,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反过来说,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个没有变”的国情现实》一文解读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指出,“三个没有变”的告诫让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让我们不要为国际国内各种批评中国的言论所困扰,紧紧扭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改革和调整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让我们不要头脑发热,不要“中心漂移”,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胡锦涛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政治室主任、研究员李正华在《中国式民主的关键》一文中写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努力实现可持续的稳定》一文深入阐述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指出,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始终是在动态变化中加以调整和平衡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稳定的根本保障。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改革、发展和稳定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工作的重心会有所不同,但三者都不可或缺,不能有所偏废。离开改革和发展求稳定,稳定就会失去根基,只能赢得一时的稳定。社会稳定可以分为传统的静态的稳定和现代的动态的稳定。我们讲的稳定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动态的稳定。一方面社会公共利益得以增进,另一方面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也能得到保障,不同阶层、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需求都能获得充分关照,这样的稳定才是可持续的稳定。 胡锦涛指出,“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士桢在《青春的党与党的青春》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九十载的风雨历程,就是一部凝结了无数青年热血的青春史诗,是党高度重视和肯定青年的地位与价值,用科学的青年观引领青年为中华民族振兴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央从时代的视角寄希望于青年,“希望当代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通俗易懂但分量很重,具有创新意义,既包含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