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应激反应是生物体在高温、高湿等热环境刺激下,为维持内环境稳态而产生的全身性生理反应。人类在高温环境中,机体会通过出汗、加快心率等方式散热,严重时可引发中暑;而动物会出现生长减缓、代谢紊乱甚至死亡等状况;植物则会启动热休克蛋白表达等机制抵御高温,同时高温也会影响其光合作用、蛋白质代谢等生理过程,进而对细胞造成伤害,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一、相关症状
由于前几日高温天气持续,专家提醒公众需警惕因高温引发的人体热应激反应。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体温调节失衡,便会引发热应激。其症状多样,生理上,常出现大量出汗、口渴难耐的情况;脑部血液循环受影响,导致头晕头痛;身体能量因过度消耗而乏力疲劳。消化系统紊乱,引发恶心呕吐;人体为散热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也可能因电解质失衡而痉挛,严重时体温升高甚至昏厥。心理上,人会变得焦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应对方法
热应激反应的治疗方法包括现场处理和医疗干预两方面。现场处理时,需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并迅速降温,可使用冷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重点部位,同时配合风扇增加散热,或使用冰帽、冰枕、冰袋等。其次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昏迷和呕吐物窒息,意识清醒者可补充含盐饮料或电解质溶液。对于严重症状患者,需紧急送医,进行持续降温、生命体征监测及支持治疗,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三、预防措施
预防热应激反应,可从多维度入手。环境方面,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加强通风换气,改善热环境。个人防护上,穿着轻薄透气衣物,做好防晒,定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料。工作与活动安排时,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合理控制强度与时长,增加休息频次。健康管理方面,定期体检,尤其需重点关注慢性病患者;也可适度进行耐热训练,增强身体适应性。
四、总结
热应激反应是生物在高温环境下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全身性反应,人体受热应激影响,会出现头晕乏力、焦虑烦躁等生理和心理症状。应对时需现场及时降温、送医治疗,预防则要从环境调节、个人防护、合理安排活动及健康管理多方面着手。同学们,高温天气下,热应激风险不容小觑,在校学习或户外活动时,务必做好防暑,及时补水,避开正午暴晒,若出现不适症状需立即求助,重视预防,守护自身健康。